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以法治思維應對網絡安全新問題(金台銳評)

金 歆

2025年09月25日08: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下,網絡安全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9月15日至21日是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人們的目光聚焦於網絡安全這一關鍵領域。

  近年來,我國在網絡安全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應看到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挑戰:人工智能帶來的深度偽造有時難以防范﹔大模型訓練可能造成個人信息和數據泄露﹔雲計算的廣泛應用,會引發產業數據安全問題……

  解決網絡安全問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關鍵。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和各類法規規章等已經建立起基本制度。但作為一個技術手段“日新月異”的領域,解決不斷“花色翻新”的網絡安全問題,需要與時俱進提升執法監管水平。

  針對新問題,各方面應有針對性地優化細化治理規則。近年來,各部門不斷作出應對。例如,針對人工智能的安全風險,2025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主論壇上發布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就將AI安全風險細化為技術內生安全風險、技術應用安全風險等類別,並提出30項技術應對措施與14項綜合治理措施,構建起更具操作性的治理體系。本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網絡安全法修正草案也針對新問題,提出了完善不依法履行違法信息處置義務行為的法律責任,明確銷售或提供不合格網絡設備和產品等行為的法律責任等。針對類似問題,在立法中可以更多吸納專業意見,消除規則“縫隙”。

  網絡安全靠人民。筑牢網絡安全的人民防線,同樣需要法治的引導保障。例如,依據網絡安全法等規定,個人和組織有對危害網絡安全的行為進行舉報的權利。但“如何依靠群眾”,相關規定較為原則。從實踐來看,有的單位和群眾在發生網絡安全事件后,不知道該不該報告、向誰報告、怎麼報告,導致有的事件未得到及時有效處置。本次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開幕之際,《國家網絡安全事件報告管理辦法》發布,規定了網絡安全事件的報告程序、對象和時限要求,並要求網信部門建設12387網絡安全事件報告熱線電話和網站、郵箱、傳真等。

  此外,執法監管部門應對新問題,需要強化技術賦能,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提升威脅感知與應急處置能力,例如採用活體檢測、動態驗証等技術防范AI犯罪,建立高效的網絡安全事件報告和聯動響應制度,通過“護網”專項行動檢查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等等。

  網絡安全的形態在變,技術手段在變,但“網絡安全為人民”沒有變。唯有自覺以法治思維思考問題,以法治方式破解矛盾,構建一個安全、清朗的網絡環境,才能將中國互聯網的“體量”變為經濟社會的“增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5日 19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