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滬、渝三地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鄉村探索創新“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法”——
本報記者 張天培 倪 弋
2025年09月25日08: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鄉村的和諧安寧,關乎廣大農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如何准確把握當前農村糾紛的新特點、新問題?當土地權益、鄰裡關系、遺產繼承等“老”問題遇上村民法治意識“新”提升,傳統的解紛方式需要進行哪些創新,才能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近日,記者赴安徽、上海、重慶三地採訪調研。在安徽安慶,一場遺產糾紛,法官巧講“六尺巷”典故讓兄妹5人握手言和﹔在上海金山,一起險些激化的鄰裡建房糾紛,憑借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聯動的“三所聯動”機制成功化解﹔在重慶武隆,一樁長達10年的土地邊界爭議,用科技賦能確權存証,從源頭平息……這些來自基層一線的生動實踐,正是各地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因地制宜、探索創新“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法”的鮮活注腳。
安徽安慶“六尺巷調解法”
將“和為貴”觀念融入鄉村治理
不久前,桐城市人民法院雙港法庭庭長趙文生將庭審現場搬到謝氏宗祠,邀請鎮村干部和村民們旁聽一起在農村具有典型普法意義的案件。
當地村民謝某夫婦生前育有5名子女,3個兒子曾約定母親去世后,將父母遺留的3間房屋由兄弟3人平分。父母去世后,老二擅自擴建宅基地上房屋並上鎖。阻攔無果后,四兄妹將老二訴至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人民法院,要求拆除擴建部分並重新分割遺產。
庭審中,五兄妹各持己見。老二認為老大一直居住在外地,老五目前居住的房產也是祖產之一,兩個姐妹早已出嫁,按當地農村風俗沒有繼承權,故這3間房屋應歸他一人所有。四兄妹聽聞此話都不認同,一時間,祠堂內“火藥味”十足。
趙文生在庭審中借鑒“六尺巷”的歷史典故,運用“六步走”的“六尺巷調解法”,制定了一套情理法相結合的調解方案。
“聽”訴求:傾聽五兄妹陳述,了解到老二因投入擴建資金,不願分割房屋,其余兄妹則不滿老二獨佔行為及“重男輕女”觀念。同時發現,五兄妹雖爭執激烈,但仍存親情,為調解提供了突破口。
“辨”是非:結合民法典相關規定,向五兄妹闡明,女兒與兒子享有平等繼承權,且三兄弟間的口頭約定未經其他繼承人確認,效力存在瑕疵。
“勸”和解:邀請鎮村干部組成調解小組,從親情角度入手:“親兄妹之間,打斷骨頭還連著筋,本應和和睦睦,為房產對簿公堂而心生芥蒂,不值當。”
“借”典故:講述“六尺巷”鄰裡互讓、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觸動五兄妹內心:“‘六尺巷’雙方只是普通鄰居,尚且互相謙讓各退三尺。你們是血脈相連的親兄妹,為何不能各退一步呢?”
“讓”利益:在法官和鎮村干部的反復協調下,五兄妹逐漸放下成見。經協商,老二出資4萬元買下房屋,其余四兄妹平分房款。
“和”為貴:最終,五兄妹簽訂調解協議,握手言和。老二感慨:“為這點房產傷了兄妹情,真不值得!我一定盡快辦好各種手續。”
至此,這場因遺產引發的糾紛,以“六尺巷調解法”柔性化解,不僅實現案結事了,更讓五兄妹冰釋前嫌、重拾親情。
“‘以和為貴’理念不僅體現了古代先賢的智慧,也為現代糾紛解決提供了寶貴借鑒。”桐城市人民法院副院長楊玉琴說。
通過“六尺巷調解法”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在安慶還有很多。近年來,安慶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六尺巷”典故蘊含的“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精神注入糾紛化解,推出“六尺巷調解法”,採用“聽、辨、勸、借、讓、和”的“六步走”操作規程,促進矛盾糾紛實質性、根本性化解。
上海“三所聯動”工作法
專業力量協同聯動定分止爭
今年2月的一天,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金山衛派出所民警接到一通村干部的求助電話。
金山衛鎮星火村的村民鄭呈(化名)家和鄰居鄭守剛(化名)家之間隻隔著一條小弄堂。鄭守剛一家這兩年日子過得紅火,攢了些積蓄,想著把自家老房子翻新一下。沒想到,在開挖地基、安放鋼筋時,無意中破壞了鄭呈家房子的牆基,周圍大量石灰掉落,影響了鄭呈和其家人的正常生活。
鄭呈和鄭守剛反復溝通無果,兩家發生激烈爭吵,相互推搡,情緒激動,最后吵到了村委會。
了解情況后,金山衛派出所立刻啟動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聯動的“三所聯動”矛盾糾紛調解機制,民警、人民調解員和律師一起到星火村實地開展調解。
在現場,民警開展法律告知,耐心安撫雙方情緒,律師根據雙方當事人的訴求開展法律政策解釋,人民調解員進行勸導,發揮“老娘舅”的作用進行勸和,引導當事人理性對待問題。當日,在各方的釋法說理后,雙方當事人情緒平穩下來,表示自行回家協商解決。
沒想到,第二天上午,鄭呈再次阻撓施工,鄭守剛一氣之下拿起了大榔頭跑去理論,揚言要進行報復。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鄭呈和鄭守剛兩家之間因翻新房子引發的土地邊界認定和牆基受損矛盾糾紛反復發生。
為了盡快化解積怨,避免出現“民轉刑”風險,金山衛派出所決定再次組織開展“三所聯動”矛盾糾紛調解,採用“3+N”的多元調解方式。
隔天上午,金山衛派出所民警、律師會同城建規劃部門和村委會的干部一起再次調解。
相比第一次調解,此次調解有村委會干部的加入,發揮了其“人熟地熟”,清楚農村宅基地歷史、房屋翻建規矩的優勢,輔助調和矛盾﹔城建規劃部門工作人員則攜帶相關文件到場,針對土地邊界問題進行專業解釋,並結合農村地區相似案例“以案說法”,推動當事人認可調解方案。與此同時,民警和律師則明確告知雙方,根據民法典和治安管理處罰法,侵害他人財產、造成對方輕微傷,都將觸犯法律,嚴重情況可能構成犯罪,同時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通過多方的不斷引導和調和,最終鄭守剛同意一次性賠償鄭呈5萬元,鄭呈也表示“遠親不如近鄰,鄰裡之間應相互理解”。於是,雙方達成共識,簽下了調解協議書。
“農村地區往往人際關系緊密,矛盾糾紛涉及面廣且村民法律意識相對薄弱,需要以多元化解的合力說法、講情、析理,共同推動解決難題,讓村民心服口服,實現案結事了人和。”金山分局金山衛派出所教導員沈豪說。
上海“三所聯動”機制不斷創新發展,根據矛盾糾紛的復雜性和嚴重程度,形成了以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為主體,職能部門、群團組織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的“3+N”矛盾糾紛調解方法,實現了快速響應、高效調解,不斷增強調解的專業性和公信力。
重慶武隆“証·核·調”解紛工作法
科技賦能房地林確權存証
“這塊地明明是我的,為啥又成了別人的?我一定要問個明白!”重慶市武隆區滄溝鄉大田村七旬老人黃希林因為和鄰居余代勝家近10年的土地邊界積怨,多次到黨群服務中心反映問題。
這兩家人本是相處融洽的親戚,后來因為房前土地的權屬問題產生矛盾,爭議多年未果,雙方積怨頗深。
“房屋、田土、山林,這些都是村民的‘錢袋子’,是他們賴以生產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滄溝鄉負責人介紹,以前,由於產權流轉、項目建設等各方面原因,土地林地權屬常出現証實不符的情況,土地林地的面積、邊界問題成為鄉村突出矛盾之一。加上村民們缺乏証據意識,習慣以口頭協議方式處理事情,一旦發生糾紛,雙方當事人往往各執一詞。黃希林和余代勝兩家的矛盾在當地很有代表性。
如何從源頭上解決農村的土地林地矛盾?正巧,村裡有項目用無人機對全鄉的產業和風貌進行記錄。重慶市委政法委鄉村振興幫扶集團駐滄溝鄉工作隊隊員鄒彬突然想到:“類似黃希林和余代勝兩家的土地及林地糾紛,何不用無人機的GPS經緯度定位來精確取証呢?”
於是,鄒彬與同事們開始不斷“頭腦風暴”,並利用無人機、掃描儀、電腦等相關設備,對滄溝鄉各村組的土地林地邊界、權益等進行記錄、存檔,形成體系化的工作方法——“証·核·調”解紛工作法,其中包括確權存証、法治審核、調解止爭三大環節。
“確權存証方面,通過分類制定土地邊界、面積取証固証辦法,引入無人機、GPS測量儀等設備,組建‘當事人+村+鄉鎮+主管部門’的取証固証服務隊,實現全過程音視頻錄制,提高証據的真實性、公正性。”鄒彬介紹,鄉司法所、村委會分別建立鄉、村兩級土地林地“証據儲存”中心,分類保存紙質証據、音視頻電子件﹔制定好房地林証據提用辦法和程序,村民可按規定向鄉、村兩級土地林地“証據儲存”中心申請証據提用。
在法治審核方面,實行涉土地決策“會審”、合同簽訂“精審”、合同履行“跟審”,重點審查土地流轉主體資格、土地用途、經營能力、風險擔保等事項,防范合同履行不平等、不合法風險。
“一旦發生土地糾紛,首先調取確權存証資料,讓証據‘亮’明事實,然后村裡拿出解紛意見,憑証說法說理。”鄒彬介紹,村裡還組織干部以案講法、村民現身說法等,讓“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在村裡成為共識。
“現在你們兩家的邊界搞清楚了,你們都簽字按手印確認,以后不能再因為這個事情扯皮了。”“事實清楚,我們心服口服。”……黃希林和余代勝兩家的土地糾紛就這樣得到了化解。
“現在,村民們都曉得‘大事留視頻、小事留字據’。”滄溝鄉負責人介紹,自“証·核·調”解紛工作法實施以來,當地涉土地糾紛數量大幅下降。
土地,承載著農村地區群眾的深厚感情。在重慶武隆,“証·核·調”解紛工作法在涉土地矛盾糾紛化解上務實管用。村民的土地賬算清了,糾紛變少了,村民之間的鄰裡親情變深了,幸福的煙火氣也更濃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5日 1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