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筑牢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安全防護網

堅決打贏防災減災救災“主動仗”

宋豪新

2025年09月25日08: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公共安全關乎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面對各類自然災害,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必須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滿足人民群眾最基本的安全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提出“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救災重要理念,親自謀劃部署自然災害防治“九項重點工程”,為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指明了行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從源頭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頻發,我國受此影響引發的突發性、群發性地質災害呈上升態勢。傳統“災來應對、險至動員”的應急模式,存在應對效率滯后、資源整合不足、基層能力薄弱、社會力量未充分激活等短板,不足以應對新形勢下復雜多變的災害風險。面對復雜嚴峻的自然災害形勢,必須摸清人民群眾身邊的災害風險隱患底數,集中整治,加強防范,向“災前預警”和“主動防控”轉變,筑牢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安全防護網,堅決打贏防災減災救災“主動仗”,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提升風險防控為戰略安排,構建風險防控新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在國家層面將風險防控提升為戰略安排,構建風險防控新機制,有助於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損害,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將應急風險防控提升為我國的戰略安排,既是應對當前復雜多變風險環境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舉措。2025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明確提出構建風險防控新機制,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將安全風險防范工作融入基層網格化管理體系,推動風險防控關口前移。為此,要構建“天—地—空”生態氣象立體觀測網,強化生態氣象地面觀測、雷達監測、衛星遙感等手段,通過整合氣象、地質、環境等多源信息資源,完善立體化風險監測網絡,實現對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的全方位監測預警。

  依靠科技賦能支撐,打造智慧應急新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應急管理裝備技術支撐,優化整合各類科技資源,推進應急管理科技自主創新,依靠科技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與傳統應急管理依賴人工經驗與線性流程不同,智慧應急新模式著重利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災害態勢、暢通溝通渠道,打造智能先進的信息化輔助指揮決策支撐體系。通過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風險實時監測、動態預警和資源精准調配﹔打破部門壁壘,建立跨部門、跨層級的協同指揮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模擬決策場景,提供多方案評估。“硬核”技術與設備是防災減災工作的核心支撐,需將新技術、新設備、新手段等深度應用於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救援處置等關鍵環節﹔依托智慧應急服務平台、應急廣播、手機應用軟件等現代化手段,擴大預警覆蓋面,確保預警精准觸達。

  緊扣基層強基固本,筑牢應急管理新陣地。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一線是公共安全的“神經末梢”,其應急能力直接影響災害處置效率和損失程度。應急管理的根基在基層。這就要求我們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及時發現風險隱患,防范遏止災害事故發生發展。應對突發事件、改進應急工作的實踐反復証明,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強化基層建設,構建綜合性應急管理平台,筑牢應急管理新陣地,是保持發展與安全動態平衡的內在要求。強化人人盡責,突出人人享有,形成“預防在先、發現在早、處置在小”的主動布防格局。強化黨建引領,通過組建黨員突擊隊和志願服務隊、設置黨員先鋒崗和責任區等方式,凝聚群眾、鼓舞斗志、提振信心﹔常態化組織黨員干部到社區報到,平時組團服務、應急就地入列,勇於挑重擔、當先鋒、打頭陣﹔注重發揮基層群眾的主體作用,推動群防群治與專業救援相結合。從重慶山火中的“摩托騎士”到鄭州暴雨裡的“救命文檔”,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正成為“生力軍”。應將這些“自發善舉”轉化為“有序力量”,借助社會力量織就安全防范的韌性之網。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5日 09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