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莫讓“數字賦能”變成“數字負擔”(思想縱橫)

楊 平

2025年09月25日08: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強調:“落實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讓廣大基層干部有更多精力抓落實。”形式主義在基層有多種表現形式,數字形式主義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種。基層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裡”,不能被形式各異的數字形式主義束縛手腳。

  同一些基層干部交流時發現,過去一段時間,他們的手機裡動輒有好幾個政務應用程序。打開電腦,不同業務系統指令此起彼伏,搞得不少干部在“打卡簽到”“拍照上傳”等任務上忙得團團轉,很難抽出時間和精力顧及其他工作。還有一些干部反映,各類數字平台建成后,其維護和運營也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持續的技術和人才力量支持。有的地方和部門在數字政務建設中片面追求大而全,缺乏統籌規劃,重復建設問題不同程度存在,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不說,還搞出不少“空殼化”數字政務平台,難以真正發揮數字賦能基層治理的效用。

  2024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這是首次以黨內法規形式制定出台為基層減負的制度規范,彰顯了我們黨持之以恆糾“四風”、堅持不懈為基層減負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經過持續努力,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得到有力糾治。同時,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互聯網+政務”仍存在“數字形式主義”的傾向,“數字賦能”可能變成“數字負擔”。

  從表面上看,“數字賦能”變成“數字負擔”的原因在於數字技術使用不當,究其根源,則是一些領導干部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工作脫離實際,使形式主義披上了數字化、信息化的外衣。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門將“工作上網”等同於改革創新,熱衷於開設名目繁多的政務應用程序,把下載量、點擊量視為顯性政績,把考核指標集中在登錄率、響應率、點贊率等表面數據上。這樣,數字政務工具就淪為了“裝點門面”的道具。又如,一些地方“數”出多門,形成數據壁壘、碎片化數字政務,使得基層干部經常要在多個端口重復填報同類數據信息,完成不同部門下達的雷同任務,如此一來,數字技術非但沒有賦能基層治理,反而導致效率降低、負擔加大的問題。“數字賦能”一旦變成“數字負擔”,基層干部就會被簽到、轉發、點贊,以及多頭上傳表格、圖片、視頻等繁瑣事務絆住手腳,難以身至一線、心到基層,面對面、實打實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數字賦能”異化為“數字負擔”,還可能助長“指”上談兵、追求虛假“數字政績”的不良風氣。諸如此類的“數字形式主義”,不僅空耗行政資源、消磨基層精力,更會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

  由“數字形式主義”衍生出的“數字負擔”名目繁多、方式各異,防止“數字賦能”變成“數字負擔”,需要綜合施策、靶向發力。一方面,教育引導黨員領導干部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把群眾滿意度、問題解決率作為“數字賦能”的核心指標,摒棄靠數字裝點門面的弄虛作假,大力營造不比“鍵對鍵”有多炫酷、而比“面對面”有多忙碌,少在“群裡吼”、多在“田間走”的干事創業氛圍,變“痕跡論英雄”為“實績論英雄”,變“民生賬單”為“幸福清單”﹔另一方面,堅持系統思維,精簡整合各類數字政務平台,著力打破數據壁壘,推動數據資源共享,通過“一網通辦”“一表通用”解決多頭填報、重復填報問題,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聚精會神解難題、辦實事,把“數據流”匯成群眾的“幸福流”。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5日 09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