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重慶持續提升工業“含綠量”(活力中國調研行)

本報記者 李增輝 姜 峰 原韜雄

2025年09月21日08: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長江在重慶“擁抱”了嘉陵江,又流經我國最大的內河多式聯運樞紐港——兩江新區果園港。港口北邊,坐落著中國長安汽車集團的兩江工廠。

  現代化廠區內,新能源汽車整齊排列﹔廠房屋頂上,鋪著一片“藍海”——總面積超40萬平方米的15萬余片光伏組件,為企業生產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綠電。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指出:“重慶制造業基礎較好,科教人才資源豐富,要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重慶,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錨定綠色高質量發展,擦亮新型工業化綠色底色,持續提升工業“含綠量”,重慶主要在三方面發力。

  ——產業結構優化,巧做“加減法”。

  加什麼?持續提升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規模佔比,擴大增量。

  49噸重型卡車,搭載300千瓦氫動力模塊,即將在新疆實現規模化運營。該氫動力模塊是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的一款量產產品。“在氫能、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全區已集聚高新技術企業736家、科技型企業4455家。”九龍坡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委副書記嚴國存介紹。

  圍繞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做大綠色新興產業規模,重慶正聚力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三大萬億元級主導產業集群。今年前8月,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69萬輛、同比增長31.4%﹔筆記本電腦出口均價提高9.8%,集成電路產量76億塊、同比增長65.6%。

  減什麼?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發展規模,消納存量。

  對1000余家企業開展工業節能監察,累計實施工業技改項目6000余個……2021年—2024年,重慶市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2.3%。通過提升產品價值、降低生產成本等舉措,全市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已壓減到25%以下,優於全國平均水平。

  ——綠色標杆引領,培育“領頭雁”。

  重慶華峰化工有限公司地處涪陵區,10多年來,在節能降耗、循環經濟等方面開展了上百項技術攻關和創新。“公司自主研發的己二酸生產新工藝擁有專利30多項,實現烷法和烯法綠色高效聯產精己二酸的碳綜合利用率超96%。”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謝毅說,公司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己二酸產品獲評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年產能達135.5萬噸、銷往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大渡口區的建橋工業園區,依托三峰環境、國際復合等行業龍頭企業,形成特色產業鏈優勢,去年低碳環保產業產值增長20%左右。“把綠色理念深度融入產業規劃和品牌塑造,如今,低碳環保成了園區招商引資的亮麗名片。”園區發展中心主任劉裕晴說。

  提升發展“含綠量”,帶來產業“含金量”。截至目前,重慶已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170家、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16個,國家級綠色工廠產值佔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29.5%。此外,重慶以綠色金融賦能綠色制造主體培育,形成綠色信貸等綠色金融產品330余款。

  ——資源循環利用,打造“生態圈”。

  盤活園區屋頂資源,建成重慶市首個標准廠房光伏儲充一體化項目,發的電如果用不完,余電還能上網﹔通過建設污水集中處理、廢水循環利用等設施,連續3年實現水重復利用率97%以上……位於巴南區的重慶數智產業園,集聚光電子、新型顯示、消費品工業等企業900余家。“圍繞企業對低碳供應鏈的迫切需求,我們構建了全生命周期的循環經濟基礎設施,有效降低企業生產能耗與排放成本。”重慶數智產業園負責人丁華說。

  企業循環生產、園區循環運行、產業循環鏈接,重慶加快構建資源循環利用“生態圈”。目前,全市已形成年利用廢鋼鐵450萬噸、再生鋁60萬噸、廢舊輪胎20萬噸、鑄造廢砂30萬噸的資源循環利用產能,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全市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水耗累計下降15%以上,達到國家“十四五”工業節水目標。

  在三峽庫區腹地的忠縣,建在長江邊的重慶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擁有一個“環保胃”:通過資源化處置項目,“吃掉”生活和廚余垃圾,替代生產所需燃料,年節約標煤4.2萬噸。建設生態林、超低排放改造、廠區全封閉管理,3000多隻鷺鳥選擇在此棲息。白鷺蹁躚在高聳的窯爐間,為“一江碧水向東流”寫下生動注腳。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1日 01 版)

(責編:彭靜、梁秋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